思维模型有很多,工作中最常用的有一对模型,视频号已有分享,如下: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更能运用多种思维模型去思考同一个问题。未来思维力的差异拉开的不仅是人和人的差异,还有人和AI形成的组合,组合和组合之间的差异。
如果像《 》书中的虚拟人物凯瑟琳一样,作为soho顾问,想要搭建自己的团队,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下的问题,一共有五类。
随着括号内的内容不同,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在哪里卡壳了,那么就需要再思考,再收集信息,再询问,再决定。
虽说也可以抱着“先干了再说”的念头,但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能够把一些基本问题想清楚再动手并不能算是思虑过多,只能算是谋定而后动。因为钱真的没那么好挣了,不仅仅是客观成本变高了,更因不是单靠肯拼就行了。只是肯拼,并不需要搭建团队的;只想挣钱,也未必需要搭建团队的。
当然,如果扫了一眼下文,发现有那么多问题被罗列了,瞬间就不想看了。就想说“难道就不能直接开干吗?别落到想太多,做太少那派里去咯。”我觉得这自然是可以的,只不过适合的人群范围较小,保险起见,能想一想的话,还是想一想,想几个是几个。
前提问题:
我为什么要建团队?
目的是( ),目标是( )。
建团队的手段是我能选择的唯一手段吗?
不是的话,我还有( )选择吗?
我为什么不选这些选择?
理由是( )。
1. 我现在需要和人合伙吗?需要的话,理由是( )。不需要的话,理由是( )。需要的话,合伙人备选池有( )。没有的话,来源渠道是( )。我打算花( )时间找到合伙人。如果没找到,我会选择先搭建团队,理由是( );我会选择先不搭建团队,理由是( )。
2. 我团队的初始规模是( )。预计的人员构成情况是( )。人的来源渠道是( )。我打算在渠道上花( )钱,希望( )月内人员到位,( )月内稳定下来( )个人。我认为稳定下来的标准是( )。我接受异地员工,理由是( )。我不接受异地员工,理由是( )。
3. 我准备给的基本工资是( ),提成机制是( ),我准备的缴纳金方案是( )。
4. 我的办公室打算选择在( )。预计成本是( )。
5. 我准备办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吗?办的理由( ),不办的理由( )。
6. 顾问寻访渠道的账号投入,准备( )钱。IT系统库的账号投入,准备( )钱。
7. 我准备做平台的单子吗?准备做的,怎么做( )。已在做了,有了团队后,需要变的话,怎么变( );不需要变的话,理由是( )。
8. 我预估能够投入的资金是( ),我能够接受( )个月没有盈利=(收支平衡,但没赚)。我能够接受亏损( )个月,最多亏( )钱。
9.对于人员管理,我的原则、红线是( ),对于客户管理,我的原则、红线是( )。(什么人不碰,什么人不留,什么业务不做,什么客户不接)
1. 人跟不上职位进来速度时,我准备( )办。
2. 职位跟不上人的数量时,我准备( )办。
3. 交付能力跟不上时,我准备( )办。
-
如果自己是做大单的,搭建团队时,那么,
对顾问的职位定位打算是( ) 。
2. 如果自己做得杂,或做的方向并非自己看好的未来方向,那么,
搭建团队时,打算( )调整。
1. 市场上为什么要多我一家猎头公司?我最终的目标是自己干大,和人(合伙,加盟)一起干大?转做其他生意,此为跳板…?
2. 如何是和人合伙,人均合伙人的模式去开展业务,还是?人均合伙人模式,我自己认为它行不行?不行的理由?行的理由?
3. 我的优势是什么?我能靠什么吸引人来?有经验的人为什么要来我这里干?/可以拿到合伙人Offer的人,我这里没给,为什么愿意来?
4. 除了我自己,我还有哪些外部资源?
5. 我是否需要询问下外脑,关于…的问题?
6. 怎样算我的这次选择失败了?
7. 如果失败了,我能接受吗?我能接受的部分有哪些?
8. 我的决定是否需要被家庭系统或亲密关系范围内的人支持?我的决定对他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可能的影响(主要是不被期待的部分)是我们都能接受的吗?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求仁得仁。如何求仁得仁?不要为了逃避A而选择拥抱B,不要把手段当目的,不要为了目的,用错了手段。希望大家不要屠龙的少年终究成了龙,你做打工人时,你反感什么,你不要做了老板,你便成什么。不怕给不起,就怕啥都不舍得给。
年轻一代不可能跟着你吃苦,一样吃苦,为什么不找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
不要对员工和客户抱有幻想,真情+其他牌都是王炸,但单出不行。因为别人的真金白银和资源提供本身已是真情的体现。不希望别人嘴上说说,我们自己也就不能只嘴上说说。
最最后,我想能够从SOHO又转而想去做团队的伙伴,个人能力都不会差,起码对自己是有信心的。所以,不管这个决定让自己的后续发展如何,都相信也祝愿大家“不怕没柴烧”。
关于不同群体在选择要不要做Soho猎头时需思考什么的个人思考。
我是一名妈妈,准备做Soho猎头,但还是有些纠结,有什么建议吗?看完陈朗的文后,对着这个问题,说两句吧。
之所以陆续写了几篇和SoHo顾问有关的文章,主要是发现这个群体的比例在上升,这个群体的伙伴也更愿意与同行接触。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在这个组织,就在那个组织,角色不同罢了,所以围城内外的选择没有什么对错,只愿大家自己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