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还未谋面的客户:
像300+这样的数据是在行上的,因为是外部可以看到的数据,我才引用的。实际上,做过的咨询肯定是更多的。
在咨询领域,不说面向高年薪人群,其也注定是一个低频交易。仅从跳槽频率去看,非外力和个人性格特例导致的话,都是以年为单位的。至于有未雨绸缪意识的人,即早早就为了筹划下职场的半场或做职业规划和发展方面思考而找人付费咨询的人,更是少数人。人们总是要到了跳槽艰难期,遭遇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职场问题后,逼不得已而向外求助,求助无果或不够满意后,才可能选择向陌生人咨询。
所以,对于自媒体上很多人动不动就给1万人,10万人做过咨询之类的表述,我是很无语的。我在想,如果真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且有工作经历的人,但凡他们愿意算一算数字,就会觉得不可信。哪怕像猎头这样的工作,一天沟通20个电话都是非常高强度的了,且这类电话可能在15-40分钟,不可能是1小时。即便这样,一年也才4000-5000个沟通电话。如果把电话都算成咨询,那倒是可以的。只不过,猎头基于职位给人选沟通,也是不收费的。可惜多数人并不是做猎头出身的。国内猎头人数基本是稳定在30万人上下的,能超过3年经验的,恐怕也就在1/2左右。
付最小代价换最大利益是人性本能。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错误定义了最小代价。正如国内,普遍客户觉得别说1/3,就1/4的人选年薪给猎头作为佣金都太高了。但其实,找到一个适合组织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核心管理岗,那和其创造的价值比,猎头减少的时间成本等,猎头费其实是可以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这放到个人发展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多了解咨询师背景,多做调查和观察是没错的。相似的背景容易让人更容易懂得彼此,而背景的差异又往往能让人跳出预设的框框。全看咨询对象个人的偏好和选择的话题需要的是经验还是脑洞。至于咨询同行之间的差距、差异,我个人认为本质上是人和人不一样的性格,思维模式,见闻、经历,Ta怎么看世界的观点以及Ta是不是也一直在打破旧有的局限性更大的认知,一直在成长更好的自己。以及最重要的是,Ta是不是和你气场相合。唯有看对眼的人,对方做什么,自己的接受度都会更高一点,评价也会更好一点。这就是人性的主观性。
这些年,我是不是成长为了别人眼中更好的珍妮,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我看了更多的书,有了更多的思考,见了更多的人,想了更多的可能,我的不少观点都是在变化中的,有的被推翻了,有的被修正了,有的被补充了。简单说,就是每一年都觉得从前的自己更傻一点,现在的自己好像聪明了那么一点。
我想,能够点进来看的你,极大概率不是多数人,既不会盲目掏钱,也不会随便相信。你可能会细心研究,反复思量,做足权衡,才来找我。
我是不是适合你的咨询师、教练,我愿意相信你有能力知道。当我们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宣称,也不盲目地只看重背景时,我们总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我也先在这里谢谢会来找我的你,你对我的信任,你对自己的相信。
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合适的。
——珍妮姐